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"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"讀後感



本書作者是一位神經科學家,透過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大腦運作,以及如何增強自己的專注力,妥善利用每天最精華的幾小時,達到效率工作。

以下是一些筆記:


1. 辨識每個「決定點」
決定點就是在開始從事一項工作前,或被他人打斷思緒時的時間點。人腦喜歡偷懶,會偏好先從事可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的工作,因為該類別的工作已經做得很熟練,比較輕鬆。所謂「自動導航模式」好比做完一份報告A,很自然沒有思考地開始讀起email並回覆。這並不是個好現象,善用「決定點」來規劃排序接下來必須完成的事件。
也可以預先規劃明天要做的事情,會讓隔天工作起來比較有效率。因為已經先規劃好了,可以直接進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

2. 管理「心智能量」
「心智能量」的概念類似血條的概念,做任何事情都會消耗他,可以把它想成專注力。研究指出簡單和複雜的事情,消耗的「心智能量」其實沒有相差太多。因此把重要的事情排在早晨,別讓email或其他瑣碎簡單的事情消耗有限心智能量。
另外正面情緒能讓工作保持較高的效率。工作開始前可以用音樂調解情緒,但研究顯示,音樂會影響閱讀效率,作者建議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應該在較為安靜的地方,不要聽音樂。

3. 停止對抗分心
這個部分有點難描述。分心是大腦很自然的反應,不要強行把注意力拉回,通常都會有反效果。作者提供一個有意思的方法值得一試:向第三者一樣輕鬆的觀察你的思緒遊走,讓思緒遊走幾分鐘後,稍加有意識地自然把他帶回來。
但是也不要讓思緒遊走太遠,比方說開始分心了,想到某個商品,就讓思緒遊走,不過不要打開網頁或展開行動,這樣就會讓思緒跑遠了,放任他去遊走,幾分鐘後在回到目前專注的事情上。


4.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
身體&心理會交互影響,而且我們很難分辨是何者影響何者。保持運動習慣,比較容易有好的情緒。
保持體內水份並吃適當的食物。午餐別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,攝取適量脂肪和蛋白質有助於專注。
咖啡因效果因每個人基因而異,根據經驗可以抓到自己應該要喝的劑量,或者不喝。
長期坐著不動會容易沒精神,定時起來走走

5. 創造適合的工作環境
明亮 或 安靜有助於專心
昏暗 或 吵雜有助於創意

桌面擺放小盆栽有助於恢復專注力 


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很少,我用上下班通勤時間加上額外約兩小時就讀完了。書後附錄有很多論文出處。我覺得作者用太多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等詞來描述句子,或許是學界研究各種說法都有的關係,閱讀起來給我一種“這到底可不可以信”、“有沒有確切證據”的感覺。有些建議我覺得值得一試,若真的有幫助,再來分享。

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"被討厭的勇氣"讀後感

這是一本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的入門導讀。因為閱讀快思慢想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得到許多啟發,決定來找更多心理學書籍看看。不過嚴格來說,這本算是心理學+勵志書籍。

書中透過哲學家及年輕人的對話,來探討阿德勒的思想。有位年輕人,認為生活是如此複雜,同時對於自己皺摺挫折的人生感到不滿,聽聞一位哲學家主張"世界是無比單純,人人都可以幸福“,便前來踢館辯論。書中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想法,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遇到,也讓我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。


1. 佛洛伊德的結果論 vs 阿勒的目的論 
拿年輕人自述自身個性,來說明兩者觀點的不同處;年輕人表示自己個性憋扭難搞,難交到朋友。

佛洛伊德的結果論:因為過去成長經驗中,可能曾經在人際關係中被否定過,甚至被嘲弄、拒絕,導致現在心中有創傷難以走出來,不善於交際。

德勒的目的論:年輕人現在的行為其實是有「目的」的。因為與其要陷入那種人際關係的劣勢中,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,所以年輕人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實很容易,把自己變的性格孤僻,不要和別人有關聯,即使受挫被拒絕的話,也可以當成很好的藉口。例如:我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才會被拒絕,要不是這樣的話,我一定也會大受歡迎的。

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。佛洛伊德的理論吸引人是因為,他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及合理化現在的自我,簡單易懂。而目的論的論述是,我們現在的狀態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(有意識或無意識的),而自我「選擇」出來的。
也因此,目的論認為人人都可以做出改變。重點不是過去的經驗決定了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過去經驗意義,來決定現在的自我。

2. 你的不幸,其實是自己「選擇」的
年輕人表示:隔壁鄰居A口才好,加上個性樂觀開朗,因此受大家歡迎。相比之下自己簡直魯蛇,不但個性悲觀,不太會講話,工作上又沒什麼成就,常常希望能變成鄰居A一樣的人。

哲學家提出: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,是因為自己無意識的下定決心選擇「不要改變」。因為繼續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,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,大概都可以依照過往的經驗推斷出來。而反過來說,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,反而不知道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,也不知道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情。未來變得更難以預料,生活或許會變得更複雜,搞不好日子會更不舒服。簡單來說,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會比較輕鬆的過生活。
也就是說,維持現狀的「目的」,就是因為希望安逸,害怕跨出那一步,而且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樂與快樂,沒有「勇氣」踏出舒適圈做出改變的藉口。

3. 被討厭的勇氣
阿德勒認為,「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」。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總是向他人尋求認同。工作上同事的認同,上司的認同,到家人間的認同等等。因為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同,我們才會真正地感覺到「自己有價值」,別人的認同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。
但是阿佛勒認為,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。老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,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危險的,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,需要常常在意別人的目光,害怕他人的評論,最後就是刻意壓抑「自我」的本性。


其實我自己也是抱持類似的態度,我認為沒有必要迎合他人看法,他人/社會的評價,並不會影響到我的決定。我來選擇我自己的生活方式,因此我活得比別人自在。翻閱看到這本書提倡的思想,有種強烈的共鳴。另外這本書也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:我覺得人都是有選擇的,只要自己願意,就可以改變現狀,與其抱怨,不如去尋找方法。

雖然說看似豁達,但我並不是如此100%坦蕩的,心頭還是會有個小聲音偶爾冒出詢問:我這樣的態度是不是太自我中心了,沒有顧慮到他人感受。書中年輕人也有提出這個質問,哲學家用「課題分離」還有「社會意識」來解釋。雖然並沒有完全說服我,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和經驗來消化這個概念。礙於篇幅,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翻閱。

本書易讀且對話深刻,年輕人的某些問題簡直像是我肚中的蛔蟲一樣準確且尖銳,作者文字臨場感十足,如置身哲學家和年輕人的辯論現場,我想會很適合以下的讀者:
1. 對於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,想入門的人
2. 老是很在乎別人看法,常常無法感受到自在的人
3. 對於現狀不滿,想改變但又無法改變的人



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

Green!Eye at 雅頌坊

會注意到這個樂團其實是因為facebook上看到朋友分享這隻youtube


看到主唱不但是個正妹,風格獨特加上技巧出色驚為天人。因此到在網路上發現The Dragon這張EP,反覆聽了一個週末(連結在 這裡) 決定拜訪一下這個陌生的樂團和演出場地。
(題外話是我立刻就google到主唱老王在大腸花論壇的影片發現真相是...)

總之這是四月回到台灣後第二場live表演,位於台大的雅頌坊看起來像座小教堂



出乎我意料,老王是在舞台上講話有點害羞的人,表演中投入的樣子像是切換到另一個模式一樣形成強烈反差。舞台上精緻的佈置,燈光,舞台後及天花板的投影,還有額外自製入場的精緻票(我還以為7-11購買的醜票根就是入場票了呢!)這些小地方可以感受到樂團對這一次表演的用心

天花板的投影
喜歡這顆巨大月球投影,會移動喔

家裡有這種投影裝置似乎不錯

小巧用心的舞台佈置


Green!Eye樂手的個人風格很強,尤其特別喜歡鼓手的tone。
不過我想雅頌坊這個場地可能比較適合獨奏或者輕音樂,樂器不多的時候聲音聽起來很棒,可是當音樂變得比較重的時候,聽起來像是所有聲音都壓力鍋中迴盪,不通透的感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After 28,已經28歲了,自己聽的音樂跟十幾歲,二十幾出頭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。以前很愛聽hard rock / funk這種 guitar lead的音樂,曲子中吉他要是太無趣,根本不會想聽完。後來發現因為自己對於吉他音色太著迷,反而忽略了音樂的全貌;如說歌詞意境,其他樂器編曲,創作的時代背景故事等等。現在喜歡聽的是這種比較fusion,無法歸類的音樂。

其實在看老王演出時心中閃過個問題:到底他的內心是男生還是女生呢?然後立刻對自己竟然有這個想法感到慚愧,為何性別就可以只有男女兩種呢?我想第三種以上的可能也是可以的。像他一樣做自己,不需要被任何人歸類,實在是太搖滾了。就如同他們的音樂一樣,反映出靈魂和個性,無法被歸屬在哪一類別裡面。

離開台灣2年又8個月,回到有點熟悉又陌生的城市,用這個新網誌紀錄&探索,算是個另一階段的開始吧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