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中透過哲學家及年輕人的對話,來探討阿德勒的思想。有位年輕人,認為生活是如此複雜,同時對於自己
1. 佛洛伊德的結果論 vs 阿德勒的目的論
拿年輕人自述自身個性,來說明兩者觀點的不同處;年輕人表示自己個性憋扭難搞,難交到朋友。
佛洛伊德的結果論:因為過去成長經驗中,可能曾經在人際關係中被否定過,甚至被嘲弄、拒絕,導致現在心中有創傷難以走出來,不善於交際。
阿德勒的目的論:年輕人現在的行為其實是有「目的」的。因為與其要陷入那種人際關係的劣勢中,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,所以年輕人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實很容易,把自己變的性格孤僻,不要和別人有關聯,即使受挫被拒絕的話,也可以當成很好的藉口。例如:我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才會被拒絕,要不是這樣的話,我一定也會大受歡迎的。
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。佛洛伊德的理論吸引人是因為,他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及合理化現在的自我,簡單易懂。而目的論的論述是,我們現在的狀態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(有意識或無意識的),而自我「選擇」出來的。
也因此,目的論認為人人都可以做出改變。重點不是過去的經驗決定了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過去經驗意義,來決定現在的自我。
2. 你的不幸,其實是自己「選擇」的
年輕人表示:隔壁鄰居A口才好,加上個性樂觀開朗,因此受大家歡迎。相比之下自己簡直魯蛇,不但個性悲觀,不太會講話,工作上又沒什麼成就,常常希望能變成鄰居A一樣的人。
哲學家提出: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,是因為自己無意識的下定決心選擇「不要改變」。因為繼續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,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,大概都可以依照過往的經驗推斷出來。而反過來說,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,反而不知道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,也不知道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情。未來變得更難以預料,生活或許會變得更複雜,搞不好日子會更不舒服。簡單來說,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會比較輕鬆的過生活。
也就是說,維持現狀的「目的」,就是因為希望安逸,害怕跨出那一步,而且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樂與快樂,沒有「勇氣」踏出舒適圈做出改變的藉口。
3. 被討厭的勇氣
阿德勒認為,「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」。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總是向他人尋求認同。工作上同事的認同,上司的認同,到家人間的認同等等。因為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同,我們才會真正地感覺到「自己有價值」,別人的認同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。
但是阿佛勒認為,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。老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,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危險的,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,需要常常在意別人的目光,害怕他人的評論,最後就是刻意壓抑「自我」的本性。
其實我自己也是抱持類似的態度,我認為沒有必要迎合他人看法,他人/社會的評價,並不會影響到我的決定。我來選擇我自己的生活方式,因此我活得比別人自在。翻閱看到這本書提倡的思想,有種強烈的共鳴。另外這本書也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:我覺得人都是有選擇的,只要自己願意,就可以改變現狀,與其抱怨,不如去尋找方法。
雖然說看似豁達,但我並不是如此100%坦蕩的,心頭還是會有個小聲音偶爾冒出詢問:我這樣的態度是不是太自我中心了,沒有顧慮到他人感受。書中年輕人也有提出這個質問,哲學家用「課題分離」還有「社會意識」來解釋。雖然並沒有完全說服我,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和經驗來消化這個概念。礙於篇幅,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翻閱。
本書易讀且對話深刻,年輕人的某些問題簡直像是我肚中的蛔蟲一樣準確且尖銳,作者文字臨場感十足,如置身哲學家和年輕人的辯論現場,我想會很適合以下的讀者:
1. 對於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,想入門的人
2. 老是很在乎別人看法,常常無法感受到自在的人
3. 對於現狀不滿,想改變但又無法改變的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