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"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"讀後感



本書作者是一位神經科學家,透過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大腦運作,以及如何增強自己的專注力,妥善利用每天最精華的幾小時,達到效率工作。

以下是一些筆記:


1. 辨識每個「決定點」
決定點就是在開始從事一項工作前,或被他人打斷思緒時的時間點。人腦喜歡偷懶,會偏好先從事可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的工作,因為該類別的工作已經做得很熟練,比較輕鬆。所謂「自動導航模式」好比做完一份報告A,很自然沒有思考地開始讀起email並回覆。這並不是個好現象,善用「決定點」來規劃排序接下來必須完成的事件。
也可以預先規劃明天要做的事情,會讓隔天工作起來比較有效率。因為已經先規劃好了,可以直接進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

2. 管理「心智能量」
「心智能量」的概念類似血條的概念,做任何事情都會消耗他,可以把它想成專注力。研究指出簡單和複雜的事情,消耗的「心智能量」其實沒有相差太多。因此把重要的事情排在早晨,別讓email或其他瑣碎簡單的事情消耗有限心智能量。
另外正面情緒能讓工作保持較高的效率。工作開始前可以用音樂調解情緒,但研究顯示,音樂會影響閱讀效率,作者建議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應該在較為安靜的地方,不要聽音樂。

3. 停止對抗分心
這個部分有點難描述。分心是大腦很自然的反應,不要強行把注意力拉回,通常都會有反效果。作者提供一個有意思的方法值得一試:向第三者一樣輕鬆的觀察你的思緒遊走,讓思緒遊走幾分鐘後,稍加有意識地自然把他帶回來。
但是也不要讓思緒遊走太遠,比方說開始分心了,想到某個商品,就讓思緒遊走,不過不要打開網頁或展開行動,這樣就會讓思緒跑遠了,放任他去遊走,幾分鐘後在回到目前專注的事情上。


4.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
身體&心理會交互影響,而且我們很難分辨是何者影響何者。保持運動習慣,比較容易有好的情緒。
保持體內水份並吃適當的食物。午餐別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,攝取適量脂肪和蛋白質有助於專注。
咖啡因效果因每個人基因而異,根據經驗可以抓到自己應該要喝的劑量,或者不喝。
長期坐著不動會容易沒精神,定時起來走走

5. 創造適合的工作環境
明亮 或 安靜有助於專心
昏暗 或 吵雜有助於創意

桌面擺放小盆栽有助於恢復專注力 


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很少,我用上下班通勤時間加上額外約兩小時就讀完了。書後附錄有很多論文出處。我覺得作者用太多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等詞來描述句子,或許是學界研究各種說法都有的關係,閱讀起來給我一種“這到底可不可以信”、“有沒有確切證據”的感覺。有些建議我覺得值得一試,若真的有幫助,再來分享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