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

台中 遊記

日記文 12/05/2015 - 12/06/2015 @Taichung

距離上次來到台中大概已經有十年之久,台中的變化之大讓我大吃一驚,其中豪宅林立密度、高度、氣派程度遠超過我想像。約晚間六點時,朋友開車從新光三越,行經台中歌劇院一代帶我參觀,我有種突然回到國外豪宅區的錯覺。但是抬頭往林立的豪宅一看,黑壓壓一片,空屋率至少九成,街上也甚少有行人遛狗散步,不由得嘆息房子再漂亮,價格如此不合理,又有何用。

到當地才發現恰巧是簡單生活音樂節的第一天,地點在市政府廣場。我一直以為簡單生活音樂節只在台北舉辦,而且需要購票,今年移師到台中而且改為免費了。市府廣場很舒服,人潮不少,感覺起來台中喜愛文藝活動的人口比高雄多不少(對比我今年年中去高雄駁二遊玩的經驗)。不過市政府竟然被一棟比一棟氣派的豪宅包圍著,而且在豪宅區中舉辦演唱會也沒人抗議,由此可知裡面根本沒幾戶入住。晚上天氣涼爽舒適,雖然有陣小雨掃興,好在是在演出尾聲才落雨。欣賞大家落荒而逃的景象也別有樂趣。






然後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來到逢甲夜市,我覺得相比很多台北的“夜市”來說,逢甲夜市是個很好逛也很好買的夜市。這間大腸包小腸很特別的夾著花生粉,蒜泥,小黃瓜等自由配料,口味很好。還有著名的將軍滷味,雖然百頁豆腐很好吃,但我們大概點了兩杯500CC飲料容量的滷味,就花了五百台幣,價格令人咋舌!



隔日的行程是高美溼地,這也是我第一次造訪。風非常的強,下午在這邊一個小時所喝的風量大概就相當於好幾年在台北的份量。但是強風在水面上留下來的痕跡也很美,美中不足的是雲很厚,如果雲量少一點日落+傍晚無光害的星空一定非常的美麗。
強風狂呼的聲音隔絕了路人的嬉鬧,讓我可以沈浸在美景和自己的世界,不過代價就是隔天睡醒覺得頭要炸裂。



當日的晚餐就在台中當地的大城土羊肉解決。我已經為這間店寫了篇review,照片和文字可以在Yelp上看到:

另外一間我覺得蠻不錯的餐廳:bistro88,一樣也幫他寫了篇review及照片

總結來說是個愉快的週末,許多的第一次:第一次在台灣吃Friday, 第一次到逢甲夜市&高美溼地。和大學樂團團員團圓,喝酒億當年。這也是我走出天龍國探索台灣小project的第一步。

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"國家偷走我的錢" 讀後感


本書作者是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忠實擁護者,認為國家擁有操作貨幣的力量就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辛苦的根源。接下來會摘要本書重點,不過以下這部影片已經很好的解釋本書最精華的部分:"現今紙幣制度的缺陷在哪裡?"


1. 通貨膨脹:
大部份人看到這個詞都會想到是"物價變貴了"。不過這只不過是症狀的表現,並不是真正的病因。真正的原因在於:現今的貨幣制度讓生出更多"錢"變得更加容易,只要在電腦上敲幾個按鍵就可以生出很多"新錢"在市面上流通(ex: 舉債,信用放款),而實體的資源並沒有增加,導致個別單位的"錢"的購買力下降,所以我們感受到"東西變貴了"。本書指出,現在的主流貨幣制度(紙鈔)就是造成年年都在通膨,財富差距嚴重被重新分配的根本原因。

2. 為何紙幣制度導致財富被重新分配?
紙幣和信用制度,可以說是現代版的五鬼搬運,把普羅受薪階級的錢悄悄地往上層挪去。假想現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非常穩定,某個企業家或者政府因為突然需要大量的錢,所以向銀行貸款或舉債,導致市場上總額貨幣突然上升了。這些拿到"新錢"的人在物價還未上升時悄悄買入各種資產,然後這些"新錢"一層層往下流通,拿到這些"新錢"的店家再把錢拿去購買其他商品,導致那些商品漸漸價格提高,等到錢到了可憐的最底層手中時已經變成"舊錢",購買力相對第一手拿到"新錢"的人來說已經沒有那麼強,變成了相對的輸家。

資產市場的價格一直上揚,也是貧富差距持續被拉大的原因之一。有些家庭的收入只能糊口,不會有多餘的錢去投資股票,更不可能去買房、購屋作為出租自住使用。一般家庭即使有餘力存點小錢,也很難承擔資產投資必然的風險起伏。反觀早就已經擁有資產的那群人,可以從市場上揚時獲利,還可用現有的資產擔保去貸款更多的"新錢"來投資股市於房地產。這就是為何作者認為現在的紙鈔制度讓我們工作時間越來越長,也越來越貧窮的原因。

3. 沒有白吃的午餐:
作者一再強調:理想狀況下,若想要借錢投資,那麼就必須先有一部份的人存夠了錢,並且願意犧牲掉短期內使用這筆錢的權力/承擔風險,把錢借給需要投資錢的人。現在因為錢的產生太容易了,許多人把隨便貸就有的款項做"不負責任的投資"。短期那些屢上媒體頭條的獲利新高,都是用"新錢"來創造的。大家的價值觀也逐漸在改變,大家不必再勤勞工作,不必儲蓄和節儉,想要富有就去股市中賭個幾下,做一些冒險的投資,在這人人瘋狂舉債的年代,轉身就可以暴富。不過可以預見的是,這種狀態持續不了多久,因為新投資的資金,不是來自儲蓄,而是來自新生的錢。景氣崩盤的後續效應影響到下一個世代(看看日本,失落的10年 -> 20年 邁向30年?),大家很不能適應突然變窮。在這個情況下,最想笑出來的或許就是政府了。景氣的循環,將有壟斷貨幣能力的政府權力推向最高點,政府可以名正言順的干涉更深,比方說整頓銀行和保險公司,設立國家統一收費系統,將錢用在失業就記得補助措施,還有拯救岌岌可危的大企業,確保很多人的工作不受威脅。不過似乎很少人想到,造成這種狀況的始作雍者之一不就是那個讓利息低廉,放款容易的政府嗎?難怪書中一開始就說,想要政府來救經濟,根本就是「請鬼拿藥單」。

4. 一些心得...
這本書講了很多歐盟的銀行放款制度/政府如何插手干預市場/造成的社會現象等等,但是我心中有幾個key words一直重複出現:"健保""公務員退休金制度"。再一次強調,現在所擁有的福利,都是預支我們未來的收入,或者下一代的資產得來的。還在工作的人每個月的勞保費/預繳退休金,絕大部份那些錢真正的流向其實是拿去支付我們上一代的保費/退休金。你還在期待你每個月繳少少的退休金提撥,真的在你退休的時候會有多厲害的購買力嗎?每年舉債印新錢,1.5%通膨率+複利的力量,再加稅賦會一直增加,醒醒吧,幾十年後當你退休,那些錢早就變成沒購買力的"舊錢"了。 我們的看似美好的健保制度也是建立在壓榨醫療人員上,還有一直印新錢的狀態下才支持得住的。一直印新錢會產生什麼後果,上文和書中都有很清楚的點出了。

關於公務員退休金問題,我認為已經無生產力的人們薪水竟然比正在勞動的人力還要高,已經失去了"保障最基本生活"的初衷,勞動人口必須更勤奮的工作才能支撐著這些債務壓力。能撐到何時?這樣大家都超時工作的社會成本,壯年人口沒時間力氣撫育下一代,很快的嚴重的代價就會來到(人口老化,年齡斷層)

本書作者宣稱此著作是專門打臉2015年出版的著作"二十一世紀資本論",所以看完"國家偷走我的錢"立刻就訂了此書。另外在閱讀完此書後也開始對"比特幣"的概念感到興趣。

我不認為短時間內我們有機會捨棄掉紙幣/信用制度,作者提倡的先儲蓄在投資概念實在太難實行,也違反人性。我想現行制度使得資金寬鬆,雖然會產生許多壞帳,但也讓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得以實現。看看本書,瞭解真實的金錢世界規則是怎麼運行的,也可以看透政府宣稱的"福利"政策,背後實際上在打著什麼算盤。

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"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"讀後感



本書作者是一位神經科學家,透過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大腦運作,以及如何增強自己的專注力,妥善利用每天最精華的幾小時,達到效率工作。

以下是一些筆記:


1. 辨識每個「決定點」
決定點就是在開始從事一項工作前,或被他人打斷思緒時的時間點。人腦喜歡偷懶,會偏好先從事可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的工作,因為該類別的工作已經做得很熟練,比較輕鬆。所謂「自動導航模式」好比做完一份報告A,很自然沒有思考地開始讀起email並回覆。這並不是個好現象,善用「決定點」來規劃排序接下來必須完成的事件。
也可以預先規劃明天要做的事情,會讓隔天工作起來比較有效率。因為已經先規劃好了,可以直接進入「自動導航模式」

2. 管理「心智能量」
「心智能量」的概念類似血條的概念,做任何事情都會消耗他,可以把它想成專注力。研究指出簡單和複雜的事情,消耗的「心智能量」其實沒有相差太多。因此把重要的事情排在早晨,別讓email或其他瑣碎簡單的事情消耗有限心智能量。
另外正面情緒能讓工作保持較高的效率。工作開始前可以用音樂調解情緒,但研究顯示,音樂會影響閱讀效率,作者建議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應該在較為安靜的地方,不要聽音樂。

3. 停止對抗分心
這個部分有點難描述。分心是大腦很自然的反應,不要強行把注意力拉回,通常都會有反效果。作者提供一個有意思的方法值得一試:向第三者一樣輕鬆的觀察你的思緒遊走,讓思緒遊走幾分鐘後,稍加有意識地自然把他帶回來。
但是也不要讓思緒遊走太遠,比方說開始分心了,想到某個商品,就讓思緒遊走,不過不要打開網頁或展開行動,這樣就會讓思緒跑遠了,放任他去遊走,幾分鐘後在回到目前專注的事情上。


4. 妥善利用身心關聯性
身體&心理會交互影響,而且我們很難分辨是何者影響何者。保持運動習慣,比較容易有好的情緒。
保持體內水份並吃適當的食物。午餐別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,攝取適量脂肪和蛋白質有助於專注。
咖啡因效果因每個人基因而異,根據經驗可以抓到自己應該要喝的劑量,或者不喝。
長期坐著不動會容易沒精神,定時起來走走

5. 創造適合的工作環境
明亮 或 安靜有助於專心
昏暗 或 吵雜有助於創意

桌面擺放小盆栽有助於恢復專注力 


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很少,我用上下班通勤時間加上額外約兩小時就讀完了。書後附錄有很多論文出處。我覺得作者用太多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等詞來描述句子,或許是學界研究各種說法都有的關係,閱讀起來給我一種“這到底可不可以信”、“有沒有確切證據”的感覺。有些建議我覺得值得一試,若真的有幫助,再來分享。

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"被討厭的勇氣"讀後感

這是一本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的入門導讀。因為閱讀快思慢想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得到許多啟發,決定來找更多心理學書籍看看。不過嚴格來說,這本算是心理學+勵志書籍。

書中透過哲學家及年輕人的對話,來探討阿德勒的思想。有位年輕人,認為生活是如此複雜,同時對於自己皺摺挫折的人生感到不滿,聽聞一位哲學家主張"世界是無比單純,人人都可以幸福“,便前來踢館辯論。書中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想法,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遇到,也讓我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。


1. 佛洛伊德的結果論 vs 阿勒的目的論 
拿年輕人自述自身個性,來說明兩者觀點的不同處;年輕人表示自己個性憋扭難搞,難交到朋友。

佛洛伊德的結果論:因為過去成長經驗中,可能曾經在人際關係中被否定過,甚至被嘲弄、拒絕,導致現在心中有創傷難以走出來,不善於交際。

德勒的目的論:年輕人現在的行為其實是有「目的」的。因為與其要陷入那種人際關係的劣勢中,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,所以年輕人的「目的」是「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」。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實很容易,把自己變的性格孤僻,不要和別人有關聯,即使受挫被拒絕的話,也可以當成很好的藉口。例如:我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才會被拒絕,要不是這樣的話,我一定也會大受歡迎的。

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。佛洛伊德的理論吸引人是因為,他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及合理化現在的自我,簡單易懂。而目的論的論述是,我們現在的狀態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(有意識或無意識的),而自我「選擇」出來的。
也因此,目的論認為人人都可以做出改變。重點不是過去的經驗決定了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過去經驗意義,來決定現在的自我。

2. 你的不幸,其實是自己「選擇」的
年輕人表示:隔壁鄰居A口才好,加上個性樂觀開朗,因此受大家歡迎。相比之下自己簡直魯蛇,不但個性悲觀,不太會講話,工作上又沒什麼成就,常常希望能變成鄰居A一樣的人。

哲學家提出: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,是因為自己無意識的下定決心選擇「不要改變」。因為繼續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,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,大概都可以依照過往的經驗推斷出來。而反過來說,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,反而不知道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,也不知道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情。未來變得更難以預料,生活或許會變得更複雜,搞不好日子會更不舒服。簡單來說,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會比較輕鬆的過生活。
也就是說,維持現狀的「目的」,就是因為希望安逸,害怕跨出那一步,而且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樂與快樂,沒有「勇氣」踏出舒適圈做出改變的藉口。

3. 被討厭的勇氣
阿德勒認為,「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」。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總是向他人尋求認同。工作上同事的認同,上司的認同,到家人間的認同等等。因為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同,我們才會真正地感覺到「自己有價值」,別人的認同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。
但是阿佛勒認為,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。老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,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危險的,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,需要常常在意別人的目光,害怕他人的評論,最後就是刻意壓抑「自我」的本性。


其實我自己也是抱持類似的態度,我認為沒有必要迎合他人看法,他人/社會的評價,並不會影響到我的決定。我來選擇我自己的生活方式,因此我活得比別人自在。翻閱看到這本書提倡的思想,有種強烈的共鳴。另外這本書也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:我覺得人都是有選擇的,只要自己願意,就可以改變現狀,與其抱怨,不如去尋找方法。

雖然說看似豁達,但我並不是如此100%坦蕩的,心頭還是會有個小聲音偶爾冒出詢問:我這樣的態度是不是太自我中心了,沒有顧慮到他人感受。書中年輕人也有提出這個質問,哲學家用「課題分離」還有「社會意識」來解釋。雖然並沒有完全說服我,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和經驗來消化這個概念。礙於篇幅,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翻閱。

本書易讀且對話深刻,年輕人的某些問題簡直像是我肚中的蛔蟲一樣準確且尖銳,作者文字臨場感十足,如置身哲學家和年輕人的辯論現場,我想會很適合以下的讀者:
1. 對於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,想入門的人
2. 老是很在乎別人看法,常常無法感受到自在的人
3. 對於現狀不滿,想改變但又無法改變的人



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

Green!Eye at 雅頌坊

會注意到這個樂團其實是因為facebook上看到朋友分享這隻youtube


看到主唱不但是個正妹,風格獨特加上技巧出色驚為天人。因此到在網路上發現The Dragon這張EP,反覆聽了一個週末(連結在 這裡) 決定拜訪一下這個陌生的樂團和演出場地。
(題外話是我立刻就google到主唱老王在大腸花論壇的影片發現真相是...)

總之這是四月回到台灣後第二場live表演,位於台大的雅頌坊看起來像座小教堂



出乎我意料,老王是在舞台上講話有點害羞的人,表演中投入的樣子像是切換到另一個模式一樣形成強烈反差。舞台上精緻的佈置,燈光,舞台後及天花板的投影,還有額外自製入場的精緻票(我還以為7-11購買的醜票根就是入場票了呢!)這些小地方可以感受到樂團對這一次表演的用心

天花板的投影
喜歡這顆巨大月球投影,會移動喔

家裡有這種投影裝置似乎不錯

小巧用心的舞台佈置


Green!Eye樂手的個人風格很強,尤其特別喜歡鼓手的tone。
不過我想雅頌坊這個場地可能比較適合獨奏或者輕音樂,樂器不多的時候聲音聽起來很棒,可是當音樂變得比較重的時候,聽起來像是所有聲音都壓力鍋中迴盪,不通透的感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After 28,已經28歲了,自己聽的音樂跟十幾歲,二十幾出頭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。以前很愛聽hard rock / funk這種 guitar lead的音樂,曲子中吉他要是太無趣,根本不會想聽完。後來發現因為自己對於吉他音色太著迷,反而忽略了音樂的全貌;如說歌詞意境,其他樂器編曲,創作的時代背景故事等等。現在喜歡聽的是這種比較fusion,無法歸類的音樂。

其實在看老王演出時心中閃過個問題:到底他的內心是男生還是女生呢?然後立刻對自己竟然有這個想法感到慚愧,為何性別就可以只有男女兩種呢?我想第三種以上的可能也是可以的。像他一樣做自己,不需要被任何人歸類,實在是太搖滾了。就如同他們的音樂一樣,反映出靈魂和個性,無法被歸屬在哪一類別裡面。

離開台灣2年又8個月,回到有點熟悉又陌生的城市,用這個新網誌紀錄&探索,算是個另一階段的開始吧 :)